据外媒报道,美国初创公司OpenMind正采用软件优先的方式,处理机器人技术相关问题,并推出了一款专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与硬件无关操作系统——OM1。近期,该公司还推出了FABRIC新型协议,可让机器人能够互相验证身份并共享上下文信息。该团队认为,此种即时性的学习与通讯方式可提升机器人适应语言和环境的速度,从而让人机协作更加顺畅。

OpenMind 致力于让机器人智能变得开放、可互操作(图片来源:OpenMind)

此外,OpenMind还筹集了2000万美元,用于构建一个开放且去中心化的系统,以将智能机器连接起来,从而推动机器人智能的普及。该公司首席执行官Jan Liphardt表示:“如果人工智能(AI)技术是大脑,而机器人技术是身体,那么协同机制就是神经系统。没有协同,仅有动作,就没有智能可言。我们正在打造一个让机器协同推理、行动和进化的系统。”

开放的机器人基础设施

尽管在硬件上投资巨大,但现如今的机器人仍各自运行,无法互相交流、分享知识或协作,而此种缺乏协作的情况限制了机器人技术的真正潜力。Liphardt表示:“当前的机器人被困在单一供应商的生态系统中,不仅限制了协作能力,还无法适应现实世界中的复杂要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OpenMind正在研发一套软件基础架构,以将机器人接入一个共享智能网络,让不同制造商生产的设备都能无缝协作,类似于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安卓系统。OM1就是一款专为各类机器人硬件设计的人工智能(AI)原生操作系统,可作为机器的通用大脑。与现代AI技术兴起之前设计的传统机器人堆栈不同,OM1专为实现智能化、自适应行为而打造。该系统集成了感知、基础模型、内存和情境感知等功能,让机器人能够理解周围环境、自然语言,并实时做出决策。此外,OM1将硬件差异进行了抽象化处理,构建了一个共享的自主层,支持各种机器人平台的先进功能。

与OM1相辅相成的是OpenMind的去中心化协同网络——FABRIC,其能让机器人安全地识别自身身份、验证位置,并与不熟悉的机器共享知识,从而实现无缝且实时的协作。此种能力对于部署在开放环境中的机器人而言,至关重要。例如,一台送货机器人能够识别Waymo车辆,确认其身份和位置,并自动取回包裹。

FABRIC的可信机器对机器交互机制,为构建可扩展的机器人生态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能够支持包括自主物流、去中心化支付及保险在内的多样化应用场景。

测试智能机器

OpenMind成立于2024年,计划于今年9月部署其首批10台由OM1驱动的机器狗。此次部署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该公司开始在真实环境中对其AI原生操作系统进行实地测试。该公司坚持快速迭代的理念,致力于从用户反馈中学习,以快速且高效地改进其系统。据外媒报道,此类机器狗将被部署于家庭及其他场景中,早期使用者可协助识别改进点及探索潜在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