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许高管摔碗,不许销售掀桌?
最近有个新闻大家肯定有所耳闻,就是某汽车品牌高管批评友商的基层销售人员通过一些话术“截单”。这其实不算个大事,毕竟现在的社交平台太发达太丰富了,再加上高管也是人,也需要吐槽发泄之类的。所以,高管们在社交平台上的发言成为常态。
但这件事情背后的本质却值得深究一下。在汽车行业待过的朋友应该清楚,所谓的销售人员“截单”这个事情,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甚至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这样的报道,有不同品牌甚至相同品牌的销售人员为了争抢客户,在车展上上演“全武行”的情况。
原因也很简单,汽车品牌们为了销量下达任务,销售人员们为了拿提成抢客户,都指向同一个结果就是卖车。卖车是结果,但使用什么方法、什么技巧、什么手段就完全取决于个人。卖车的这个过程,很难上升到“违背商业道德,产品价值竞争”上面。
毕竟,有些品牌们还亲自下场去“截单”:小米YU7爆单后,面对长达一年的交付周期,多家车企启动了“截胡”策略,承诺为退订小米YU7的用户全额补贴5000元定金。这位高管扪心自问一下,自家的品牌有没有参与小米YU7的“截胡”行动?
那么我们再来看文章开头的这一新闻中的这一行为,其实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现在的新势力品牌还是太年轻,缺乏“打仗”的经验,尤其是打“逆风仗”的经验。二是汽车品牌中的高管权责不明晰,人人都在社交平台发几句言,最终导致“舆论危机”。
01别“跨服”干活
我们先来分析第二种,这也是这几年来出现问题最严重的地方。
当下的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众多汽车品牌高管看到了社交媒体所蕴含的巨大传播能量,纷纷选择入驻各类社交平台,期望借助这一渠道为企业和产品发声,提升品牌知名度与产品曝光度。
部分高管善于运用社交媒体,除了发布自家的品牌、产品的宣传外,还会时不时地发表一些见解独到的言论。这其实算一个正向的过程,可以为品牌树立了积极正面的形象,吸引了大量潜在消费者的关注,为品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所以说,汽车品牌高管作为企业的重要人物,其在社交平台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极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进而对品牌形象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呢,并非所有高管都能精准把握在社交平台发言的尺度。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汽车品牌们为了提升曝光量,有意让大大小小的管理层都去社交媒体平台发声。上至总裁董事长,下至科长总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几乎是扎堆出现在社交平台上。
这就很容易出现这么一种情况,一些高管在发言时缺乏深思熟虑,或是被情绪左右,发表出不当、甚至具有争议性的言论。有的高管为了突出自身品牌优势,在评价友商产品时言辞过激,使用贬低性词汇。
还有的高管在未充分了解事实的情况下,随意对行业内的热点事件发表看法,导致言论与事实不符,误导公众。看看这几年,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如果说只是总裁董事长“说错话”,这没什么好说的,毕竟他们是公司的“一把手”,就是代表着公司。
但如果是中高层“说错话”呢?公众通常会将高管言论与品牌划等号,认为这代表了品牌的态度与价值观。当高管发表不当言论后,往往会迅速引发舆论风暴,这给公司带来的危害可是难以估量的。
所以,为什么有的企业有“新闻发言人”这个岗位。对外沟通交流,就需要有这么一个“专业”的人站出来。其作为企业信息传播总闸门,通过整合信息、专业把关,把握发言尺度,避免因高管碎片化发言引发误解,这样才能能维护品牌公信力。
当然,有的企业可能也没有这一岗位。那么就得要求这些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审核机制,对高管在社交平台上的发言进行严格审核。加强对高管的培训,提升其媒介素养与公关意识,使其明白在社交媒体发言的重要性与影响力,谨慎对待每一次发声。
相信大家也非常清楚,自造车新势力入圈以来,它们本身具备互联网思维,擅长在社交媒体“狂轰乱炸”。所以现在的社交媒体平台也有点“乌烟瘴气”,才会出现“舆论战”、“道德战”这样的新时代名词。
换句话说,即便A品牌的销售人员没有“商业道德”,也不应该由B品牌来约束。而是A品牌自身去严查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还是小米汽车做的好。YU7被“截胡”的时候也不发声,自家一线销售人员“说错话”了立马去解决。
02学会打“逆风仗”
为什么这几年,许多高管都在社交平台上频频发言“失态”呢?表面上这是意识上的问题,而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一是对自家的发展不自信,所以“急了”。二是对竞争对手的实力感到压力,所以“急了”。
当下车市的压力,相信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对于这些汽车品牌高管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这其实就凸显出另外一个问题:一家企业的真正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是车市狂飙的黄金年代,不少车企顺着行业红利、时代红利一路向上攀爬。当市场年增长率轻松突破两位数,当消费者提着现金排队等车,企业的每一步扩张都显得顺理成章。
那时的销量报表上,数字的增长更像是对时代机遇的回应,而非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证明。许多管理者在庆功宴上举起香槟时,误把风口的推力当成了自己的翅膀,将政策红利等同于战略远见,把市场增量错认成了体系竞争力。
这种对自身能力的误判,在车市转入下行周期后被撕开了血淋淋的口子。当整体增速快速下滑,当价格战从边缘车型蔓延至全系产品,当消费者开始拿着放大镜对比多款车型时,那些曾被增长掩盖的问题瞬间暴露无遗。
有的企业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供应链体系,在原材料价格波动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有的品牌意识到,所谓的用户粘性,不过是建立在补贴之上的虚假繁荣。还有的团队突然惊觉,过去靠经验拍板的决策模式,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里早已失效。
在造车新势力之前,我们喜欢分析合资品牌。当下合资品牌的分化加剧,就是时代红利消失后,是否具备真实竞争力的有力见证。如今,这面镜子开始照在造车新势力上,它们的境遇或许更具代表性。
在新能源浪潮初起时,它们凭借差异化的产品定义、互联网化的营销手段,迅速在传统车企的围墙上打开缺口。那时的市场,消费者愿意为新鲜感买单,资本愿意为故事溢价,连供应链都愿意为新玩家开绿灯。
当交付量每月环比增长成为常态,当门店扩张速度赶上奶茶店,不少新势力陷入了增长的蜜糖中。将精力过度投入到流量运营与资本游戏中,却忽视了制造业最本质的东西,品控体系的打磨、成本控制的能力、抗风险韧性的构建、甚至是销售团队的战斗力。
如今,当新能源渗透率持续升高,当传统巨头全面觉醒,当资本开始用脚投票,竞争的本质已然改变。价格战打到刺刀见红,考验的是全产业链的能力。那些习惯了顺风顺水的新势力突然发现,自己擅长的流量玩法失灵了,很快就要被传统车企用体系化能力轻松超越。
所以说,打逆风仗的能力,从来不是在顺境中能培养出来的。车市的冬天,恰恰是筛选真正强者的季节。与其在一些细节上锱铢必较,不如想想如何让整个企业的体系力增长起来。新势力品牌从以前的上百家,到现在的屈指可数,不就印证了这个道理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