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泰达论坛|奔向“十五五”,汽车产业如何完成“关键一跃”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
9月13日,202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简称“2025泰达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拉开帷幕。
作为陪伴中国汽车产业走过21载的高端智库平台,2025泰达论坛的价值不仅在于延续行业对话传统,更在于为产业转型提供“破题之策”。本届论坛以“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为年度主题,通过跨产业智慧的碰撞,为汽车产业的未来演进绘制路径图。
“十五五”,如何发展新动能?
回顾“十四五”,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道出了当下汽车行业发展的复杂局面:
我国汽车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大到强的转变,但面临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新挑战,如车规级高端芯片等技术存在攻关瓶颈,核心领域“卡脖子”风险未完全消除;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产业加速布局的商业化前期阶段,但规模化应用和车路云协同能力仍待突破;国际新型贸易壁垒正在形成,汽车国际化布局遭遇阻力。
面向2025年及“十五五”时期的新任务,结合当前行业发展形势,安铁成提出,要锻造汽车新质生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平稳推动汽车新旧动能转换,夯实智能网联发展基础,构建产业发展新篇章;深化国际化合作水平,促进产业全球化布局进程,塑造产业增效新未来。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2025年1-8月,我国汽车产销实现“量质齐升”,产销分别完成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这也是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2000万辆。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3%和36.7%,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5%。
在此次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新能源重要组成部分,在更大范围的新能源革命,历史上已经经历过两次能源转型,这是第三次能源革命,是从“以油气为主”向新能源的转型。
他强调,V2G(车网互动)是一块重要的价值洼地,电动汽车将充电免费甚至成为赚钱工具、纯电动将占据市场绝对主体地位。用户、企业、地方政府共同参与构建能源互联网平台,三方都有收益,还能推动新能源市场发展。据悉,国家四部委全国城市级车网互动示范工程今年在上海等全国9个城市正式开展。
随着各种储能的规模化发展,预计2030年开始进入可再生能源消费,也就是以绿电为主体的新能源3.0时代。对于中国能源汽车革命全景,欧阳明高则认为,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中场,能源低碳化才是下半场。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论坛召开前一天,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刚刚印发了《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汽车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2026年,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在2025泰达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郭守刚在演讲中,就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指出五大方向:
一是要加强规划引导,将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评估,研究编制新时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优化保障措施。二是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新一代动力电池、车用芯片、操作系统、自动驾驶、高端装备等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三是要促进汽车消费,实施新一轮汽车产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并优化新能源汽车下乡、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扩大市场消费。四是要完善管理体系,加快出台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产业竞争秩序,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五是要深化开放合作,支持中外企业开展深层次高水平的交流合作,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安全风险,加快碳足迹等国际标准互认,积极为行业企业海外布局发展创造条件。
汽车产业市场规模大、增长潜力足、带动效应强,是稳增长、扩消费的重要领域。2025年,“以旧换新”国家补贴政策叠加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极大地拉动了新能源汽车终端消费。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一级巡视员(正司级)耿洪洲透露,截至9月10日,今年以来的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已经达到830万。下一步,商务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车企,如何谋篇布局新未来?
当前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下,无论是肩负战略使命的央企集团,还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车企,均已启动全方位转型布局。从技术路线革新到商业模式重构,从组织架构调整到生态资源整合,行业正呈现“全员加速”的转型态势。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战略规划部总经理、研发总院院长杨彦鼎在演讲中表示,汽车产业正在从“机械硬件主导”加速转向“人工智能定义”新赛道。而这种变革带来效能显著提升,加速研发范式变革。比如,造成设计效率提升超100%,材料研发周期缩短至1-2隔越,AI模型每天进行超500个场景仿真测试。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重庆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贺刚则谈到,目前产业边界正在被打破,汽车企业不再局限于整车制造,而是向出行服务商、生态运营商转型。无人载具、机器人、外骨骼等新兴的智能体,正成为产业链的新成员。而产品价值的重心也在上移,硬件利润趋于透明,软件、数据等成为主要的价值来源,自驾服务远程运维算法OTA升级等构成可持续的收入流。区域化市场特征凸显,智慧出行具有“城市墙”属性,政策支持、路权开放,基础设施配套成为关键。
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閤先庆表示,AI技术飞速发展为汽车的功能拓展带来了无限可能;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成熟,为软件定义汽车提供了有力支撑;用户需求和技术创新共同驱动全行业向全生态服务转型。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据悉,广汽的科技创新将围绕几个方面展开:规划引领,双轮驱动,让创新有源头、有方向;聚焦核心,重点突破,抢占创新先机;布局前瞻科技,拥抱未来创新变革;人才优先,机制创变,筑牢创新基础;开放合作,协同创新,构建创新生态。
北汽集团副总经理谢伟表示,面向未来,北汽确定了“一主五化”的核心战略,以发展自主品牌为核心,全面提升市场化、集团化、国际化、数字化、低碳化水平,坚持做强自主品牌,坚定开放创新,深化改革转型,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打造百年北汽品牌。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明分享了在跨界融合实践探索中,江淮集团的四点感受:第一,跨界融合加速了管理跃迁,特别是在与华为的合作中,江淮完成了一场颠覆传统的组织变革;第二,跨界融合引领了数智转型,江淮打造了尊界超级工厂;第三,跨界融合牵引了产业升级;第四,跨界融合定义了科技豪华。
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周林也提到,单一车企难以独自应对所有挑战,融合发展成为必然选择。赛力斯与华为联合打造问界品牌,开创了汽车产业与ICT产业跨界合作的先河。同时,赛力斯积极推动产业链的集成化、集聚化变革,联合全球头部供应商打造可靠、有韧性、协同创新的新型集成化产业链。例如赛力斯首创的“厂中厂”模式,便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能,实现了产业链的高效协同。
在长城汽车CTO吴会肖看来,中国汽车行业正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精进的发展范式转变,正在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融合的创新逻辑转变。未来的竞争格局之变,也会是从本土深耕迈向全球突围。
她认为,未来的汽车全球化发展,一定是技术共生、生态共生、价值共生的,长城汽车将和行业共享基础研发成果、拉通上下游标准体系,打造全产业链利润合理分配的价值共生。
走向海外,怎样才能走得更好更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青判断,203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和千人汽车拥有量将分别约为4.6亿辆和340辆,汽车销量和国内销量潜在增长率大致分别为1.5%和1.0%。其中,新能源汽车是销量增长的主动力,但新能源汽车国内市占率提升最快的阶段接近尾声,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占率提升幅度将自然回落。
目前,出海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
“我觉得,中国汽车产业有这么几方面的优势:一是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二是有最全的产业链,三是成本优势。我们在很多方面的技术、工艺都领先,所以中国汽车在技术、成本上、创新等方面都在崭露头角。因此,这么好的产品走向海外不成问题。”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德载厚资本董事长/基金投委会主席董扬如此表示。
不过,董扬也提到,中国汽车的优势在全球很明显,走出去是迟早的事,但要限制速度,走慢一点走稳一些,不要对当地造成巨大冲击,要给当地解决就业问题,贡献税收。
在董扬看来,走出去要好好走,要用共赢、双赢的方式,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个角度去对待我们,走出去处理我们走出去的各种问题。现阶段在企业还不太适应的时候,政府要有所作为,做到我们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
事实上,全球化是涉及制度对接、技术标准、品牌信任及治理能力的系统工程,而非简单的一次性市场占领行为。
针对走出去,周林表示,我国汽车产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系统性突破,需打破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三个层面的不平衡,实现同频共振。
比如,需加强汽车产业国际化研究,精准应对国际环境,为我国汽车企业海外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标准制定,在智能网联、碳减排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实现等效互认,降低出口认证成本,提升我国在全球汽车治理中的贡献度;优化国际合作布局,支持头部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与制造基地,通过“技术授权 联合研发”模式向海外输出创新技术,深度融入当地创新生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实现“本地化生产、本地化研发、本地化服务”。
小结:
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突破、全球化布局与生态重构中迈向深水区。2025泰达论坛聚焦促销费、人工智能、V2G能源互联网、合规化出海等议题,凸显我国汽车在电动化领先优势基础上,正以智能网联技术输出与全球化生态共建,重构全球竞争坐标。如今,奔向“十五五”,汽车产业如何完成“关键一跃”,或许从这场论坛中可以窥见一二。(本文图片均来自论坛官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