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8月,新能源重卡销量达到114353辆,同比增长178.84%,市场渗透率超20%,其中电动重卡达到112089辆,占比达98%,新能源重卡(主要为电动重卡)正成为物流运输企业的首选车型之一。

电动重卡发展势头迅猛,在短倒运输领域,已经成为物流运输企业的首选,正逐渐成为运输的主力。但在重卡运输领域,中长途运输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战场。

据了解,在中长途运输领域运输的重卡占据整个重卡市场的60%以上,电动重卡如何突破中长途运输的补能瓶颈,成为行业关注焦点,补能效率仍是制约其全面推广的关键瓶颈。

电动重卡成为“短倒王”

据绿色重卡调研,并结合电动重卡在短倒运输场景的实际应用情况,电动重卡在单边300公里运距之内的倒短运输场景中,已经展现出显著的经济性和出勤优势,尤其是在港口、矿山、钢厂等高频往返线路中,占比超50%。

在单边运距超500公里的中长途干线运输中,电动重卡依然处于试点运营状态,并未形成规模化应用。造成这种现象,主要的原因有几点:

一是补能基础设施布局不足,电动重卡单次充电时间长,一般为1~2小时,难以满足高效运营需求;

二是车辆续航能力受限,现有电池技术在重载、长途工况下电耗高,无法满足单次续航500公里以上的实际需求,1000公里以上的超长续航则更难实现;

三是运营效率与成本压力,频繁充电导致运输时效降低,影响司机接单积极性。

四是车辆“亏吨”问题,电动重卡的电池重量高达3~5吨(不同的电量,电池重量不同),导致有效载荷减少,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尤其在按吨计费的运输市场中,“亏吨”直接削弱了电动重卡的经济优势。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电动重卡续航能力,增加电动重卡成为首选。据绿色重卡统计,自2024年以来,282kWh(泛指这类产品)电量的电动重卡占比直线下降,在2025年,282kWh车型占比已不足10%,而400kWh或者423kWh高电量车型占比超30%,500kWh以上的车型占比持续提升,占比达20%,800kWh电量的电动重卡也有少量车型投入运营。

大电量电动重卡投入运营提升了续航里程,也提升了运营效率,但“亏吨”问题依然无法解决。补能效率问题依然存在,即便电池容量提升,补能时间依然难以压缩至理想区间,制约着中长途干线运输的节奏,只能勉强维持试点运营的规模。

超充 换电 助力电动重卡跑“长途”

跑长途,才是电动重卡真正成为运输主力的关键所在。提升补能效率是解锁中长途运输的核心,超充与换电成为两大技术路径。

大功率超充可将充电时间压缩至30分钟以内,配合沿途补能网络布局,显著提升运营连续性。

据了解,最新发布的兆瓦级超充技术,电动重卡采用1-1.6MW液冷超充桩充电,30分钟就可以使电动重卡延长300公里以上续航,大幅提升了充电效率。

但液冷超充桩价格昂贵,对于追求性价比的电动重卡运营来说,大规模推广成本过高,且对电网负荷要求严苛,短期内难以普及。同时需要对车辆与电池系统进行适配升级,以承受高倍率充电带来的热管理压力与寿命衰减问题,这将会增加车辆购置成本,进一步制约了超充技术的全面落地。

换电模式则通过“电池即服务”理念,实现车电分离与快速更换,5~10分钟完成补能,显著提升车辆出勤率。标准化电池包适配多车型,降低运营商初始投入,缓解“亏吨”压力。

但换电模式面临问题也不少:换电电池标准不统一,不同品牌的电池在各个换电站难以进行换电;换电站初期投资建设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且网络覆盖不足等制约了其规模化发展;此外,车电分离模式下的电池所有权与责任划分尚不清晰,影响保险定价、残值评估及后期维护责任归属,制约用户接受度。

据调研了解,重卡换电站建设完工数量超2000座,主要分布在短倒运输领域的矿区、港口及钢厂等场景,绝大部分处于封闭场景。在开放道路干线运输沿线的换电站布局仍显稀疏,500公里以上的主干线路贯通更少,难以形成高效连通的换电网络,制约电动重卡跨区域运输的可行性。

超充可快速提升补能效率,但受限于成本与电网压力,难以在短期内全面铺开。换电模式虽补能迅速、出勤率高,却因标准不一、网络稀疏而制约发展。二者各有优劣,在实际运营中,可以采取“场景适配、协同互补”的策略。

对于成熟的运输线路,可以优先布局换电网络,依托高频稳定车流提升站点利用率,降低单次补能成本;在电网承载能力强、土地资源较充足的枢纽节点,则布设大功率超充作为补充,满足临时补电需求。通过“宜换则换,宜充则充”的灵活组合模式,既能发挥换电高效优势,又可借助超充基建弹性应对突发需求,推动电动重卡“跑长途”。

小结

电动重卡跑长途是势在必行,构建高效、可持续的补能生态是关键所在。需以实际运营场景为锚点,推动超充与换电协同发展,打破补能孤岛,打通跨区域运输瓶颈,实现长途干线运输的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