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新能源电池产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进入到技术迭代提速与市场格局重构的深度调整期。一方面,以固态电池、大圆柱电池为代表的前沿技术路线竞相突破,持续改变产业竞争逻辑与价值分配;与此同时,供应链在加速全球化协同的过程中,也呈现出区域化布局成为基础架构的鲜明特征。

十年筑梦,新程再启。11月16日上午,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和电池中国网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5)”在上海隆重开幕,峰会以“全球供应链区域化新时代”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政府官员等共聚一堂,探讨新形势下的全球新能源电池技术创新与供应链变革,共话产业未来发展大计。

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

得益于国家战略性前瞻布局、市场应用深度拉动与产业链企业协同聚力攻坚,目前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成功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进而迈向“全球引领”的战略转型。中国电池产业实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历程不仅重塑了全球竞争格局,更以开放合作的“中国模式”,为世界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在致辞中表示,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持续巩固,形成“头部引领、梯队协同”的良好产业生态。同时,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企业秉持全球化视野,积极推动海外供应链的“本地化”布局。他呼吁全球伙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推动产业链从“单点合作”迈向“生态共建”。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理事长/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博士在致辞中表示,全球新能源产业已经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四十年前,国产锂电池与国际顶尖水平有着不小的技术差距;而今天,经过产业链企业的共同努力,中国锂电不仅填平了技术鸿沟,更在智能化制造、极致品控上实现了反超。

菲律宾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格伦·佩尼亚兰达在致辞中表示,全球电池产业正在处于关键转折期,正在加速向更低碳的方向迈进。菲律宾积极构建全面的政策框架,支持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本土化生产。同时菲律宾加强国际合作,与更多伙伴携手共建更加平衡、更加多元化的电池供应链、价值链。

匈牙利国家研发创新办公室投资谈判代表和首席顾问博岚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与匈牙利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目前已经有众多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企业到匈牙利建厂。匈牙利致力于构建更加全面完善的电池产业链,出台政策支持这一新兴产业发展,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

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指出,氢能源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是亟需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更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能源解决方案。在氢能源的制、储、用各环节,电化学技术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当前,亟需针对电化学关键技术的核心科学问题,实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张久俊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当前全球能源转型面临核心挑战,必须大力发展高效、安全、低成本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下一代电池需协同提升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及安全性,最终发展出能量密度接近内燃机的高性能电池体系,推动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开幕式由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电池中国网创始人CEO张雨主持。她表示,今年正值CBIS十周年,十年来峰会不仅见证记录着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一批又一批优秀企业的崛起提供了积极助力。伴随着产业的壮大,CBIS也在不断进步升华,现已成为新能源领域非常重要的行业聚会和交流平台。十年筑梦,新程再启。未来CBIS将继续与您携行,共创新能源行业更加美好未来。

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

中国海螺创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景彬在主旨发言中介绍,海螺集团是国内乃至全球建材领域最大的企业之一。目前,海螺创业已在正负极材料、储能&物流电动化应用及回收处理业务上实现跨界布局,并初步达成了上游磷矿、锂矿等核心原材料资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延伸,形成上下游业务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

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辉博士在主旨发言中指出,面对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历史机遇,中国电池企业已从昔日的追赶者成长为全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当前,正步入“出海”的第二阶段,竞争核心已从单一的成本与速度,转向涵盖产品质量、渠道建设、供应链韧性及碳足迹管理等全方位的体系化竞争。

深圳市赢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何爱彬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正从全球化向北美、欧洲、亚洲区域化重构,带来本土化产能建设机遇,也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锂电装备企业需从供应商升级为产业链协同伙伴。他呼吁共建安全、高效、有韧性的锂电产业链,为全球能源转型与气候应对贡献力量。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唐佳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新能源电池行业随着整体产能规模不断上升,下游客户开始将关注重心放在成本和质量上,因此精益制造又成产业焦点。正力新能认为,产业规模应是产业的整体运营和质量效率要大于规模,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决于“生产力=PPM(产线速率)×OEE(稼动率)×YU(优率)”的综合表现。

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良彬在主旨发言中表示,2025年全球碳酸锂需求预计达155万吨,供给达170万吨。2026年全球碳酸锂需求预计增长30%,供需逐渐平衡;如果增速达40%,可能导致碳酸锂价格继续上涨。

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盛宇在主旨发言中表示,过去几年新能源电池行业经历了从产能狂飙,到深度回调的周期性洗礼,如今行业复苏的曙光出现。但产业驱动逻辑却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已经从单一的规模与成本,转向高质量内生增长与全球化外延扩张的双重跃迁。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安全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尽管磷酸铁锂电池本身更安全,但三元电池因多场景强需求无法被替代,而全固态电池短期难以量产落地,因此半固态电池是解决电池热扩散问题的长期主流技术——其无需改造现有产线、成本可控,可快速提升安全性。

云山动力(宁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定凯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大圆柱电池创新的关键在于干法电极和全极耳结构形式,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储能、两轮车、eVTOL等领域被加速导入。他指出,大圆柱电池的诞生是技术创新匹配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要抓住产能落地、场景拓展、技术迭代这三大关键,才可以在新能源产业下一个增长赛道占有一席之地。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延铭在主旨发言中表示,新能源电池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作为生产企业不能局限于短期利益,要聚焦于电池的基本性能,只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总会有应用市场的机会。他希望能够深耕锂电,筑梦全球,坚持价值出海,实现产业突围。

本届大会主席/国科新能创投创始合伙人方建华指出,固态电池并非现有电池体系的颠覆者,未来更可能作为高端补充,占据约20%-30%的细分市场。相比于对固态电池等远期概念的过热追捧,他认为更应关注那些在“安全、降本、增效”方面持续发生的微创新,比如材料的细微改进、工艺的点滴优化,以及管理效能的切实提升。

开幕式主论坛由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主持,他表示,自己经历了超二十年的锂电生涯,有幸见证了中国锂电产业从弱到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发展过程。他非常期待也非常有信心,相信锂电作为中国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能继续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谋划未来发展新航向

本届峰会为期两天(11月16-17日),设有【逸飞激光专场】先进电池创新发展论坛、【云山动力专场】大圆柱电池技术及多元化应用论坛、【至信搏远专场】电动航空及电池技术创新论坛;并发布《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和《2025年中国大圆柱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

16日晚上,将举行“海螺创业/海目星之夜•锂想2025荣耀绽放暨CBIS峰会十周年盛典”——第九届中国电池行业“锂想奖”暨2025产业链企业荣誉推介活动。

此外,峰会还将组织“中型、大型无人机航空电池标准探讨”闭门会,Li 学社“沪上对话——2025产业链高端峰火臺锂论茶荟”,“全球供应链区域化新时代中的国际合作-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三场【CBIS十周年特别策划】活动。

在产业经历深刻变革的关键节点,本届峰会的召开,将多方位汇聚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全球智慧,共同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更具韧性、可持续且协同高效的全球电池供应链体系,为产业下一个十年的高质量发展谋划新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