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中国市场才是汽车产业的终极战场,决生死定乾坤。中国已是全球汽车产业无可争议的技术与模式创新引擎。“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排名,就是全球竞争力的排名!”

2.华为已取代和超越博世,成为汽车产业的无冕之王。练就了汽车产业的吸星大法。汽车灵魂和躯体,他全都要。

3.车企的出路,要么拥抱华为,要么成为华为。赛力斯问界和零跑汽车是代表。

拥抱华为,失去灵魂只得躯体,没有灵魂的打螺丝非长久之计。拥抱华为是暂时求生的权宜之计,向华为学习之旅,华为和车企各取所需。

成为华为,道阻且长,是正确困难的事,可得长久。

4.汽车的终局:电动智能化汽车全面取代传统燃油车。全球前20强车企和每个零部件前3-5名厂家能活下来。类似手机产业的发展格局。特斯拉,华为,比亚迪,吉利等头部车企活下来。

5.未来3-5年能活下来的车企才是真正的有效客户。服务好这些客户才有未来。

从ICU到KTV,从KTV到ICU。这都是瞬息万变随时发生的事。蔚小理小米问界零跑等能否穿越行业周期,需要时间来回答。

6.汽车产业的重新定位突围和破局,需要结合企业优势精准定位,构建差异化能力,创造更大的独特的价值。

未来十年,汽车电子Tier1供应商的竞争将围绕AI软件栈、车端算力、SiC电驱与供应链韧性四条主线展开。

7.要站在未来五年和行业顶峰来审视,规划公司战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关键是公司,市场,产品战略要聚焦清晰。否则,很难突围。

目前行业大小公司都面临这种挑战。

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自由竞争的市场下,企业要有对行业、市场、客户、竞争对手和自己的清晰认知。

企业战略定位是什么?

解决行业,客户什么问题?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企业壁垒、护城河是什么?

能为客户创造什么样的独特价值?

总之要回答好企业灵魂四问:

1.你是谁?

2.从哪里来?

3.到哪里去?

4.为何选你?

汽车产业的终局之战:生态赋能与灵魂争夺

会议室里双方的握手言欢,并很快转化为公开的合作动向,华为的“境”与“界”正编织起中国智能汽车最庞大的一张网。

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呈现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图景:一方面,1-10月汽车生产总量达2733万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6%;另一方面,一场关于汽车“灵魂”与“躯体”的终极争夺战正在悄然上演。

在这场变革中,华为乾崑智驾解决方案以45.2万辆的累计销量占据27.8%的市场份额,在35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市场占比更高达52.7%。

曾经被视为传统汽车电子巨头的博世,如今在中国智能汽车战场的光芒已逐渐被这家中国科技企业所掩盖。

01 行业巨变,从“硬件定义”到“生态赋能”

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2025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1267万台,同比增幅达28%,而燃油车生产1465万台,同比持平。

这一数据对比清晰地表明,电动化、智能化已成为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技术驱动下,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已从过去的“硬件定义”转变为“生态赋能”。华为乾崑智驾ADS 4采用全新WEWA架构,将响应延迟降低了50%,通行效率提升了20%,急刹概率下降了70%。

智能驾驶技术正从“尝鲜”走向“刚需”。截至2025年10月,乾坤智驾累计辅助驾驶里程达58.11亿公里,活跃用户占比95.2%。

图片来源:华为乾崑

02 华为的吸星大法:从“界”到“境”的生态扩张

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堪称一场精彩的“吸星大法”实践。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华为已构建起庞大的智能汽车生态体系。

当前,华为的合作模式主要分为两大阵营:“界”系列与“境”系列。

“界”系列涵盖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等品牌,面向主流消费市场,通过标准化技术方案快速规模化落地。

“境”系列则由华为车BU与广汽、东风等车企合作打造,聚焦特定技术领域或细分市场,提供深度定制化解决方案。

这种双轨并行策略本质是“标准答案 定制化服务”的组合拳,既能通过规模化提高传统车企资源利用率,又能灵活响应不同车企的差异化需求。

与广汽合作的“启境”品牌,标志着华为智能汽车战略从“输出能力”迈向“共建品牌”的关键转折。华为把看家的IPD和IPMS体系都引入合作,实现从思维模式到工作流程的全面融合。

03 车企的困境:失去灵魂还是成为华为?

面对华为等科技公司的强势入侵,传统车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是拥抱华为,还是努力成为华为?

拥抱华为,意味着用短期市场换长期主动权。阿维塔115亿元入股华为引望公司并成为第二大股东,标志着合作模式的重大升级。这种资本绑定使双方利益更加一致,也让阿维塔能优先获得华为最前沿的技术。

但这种合作背后隐藏着致命危机——当多家车企搭载相似的华为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成为摆在所有合作方面前的难题。

一位业内人士也就是笔者表哥直言:“现在‘含华量’已经成了车企的营销噱头,你说搭载华为ADS,我也说用华为座舱,消费者分不清差异,最终只能靠降价竞争。”

成为华为,则是条更为艰难但可持续的道路。今年上半年,已有多家车企加大研发投入,比亚迪投入120亿元用于智能驾驶研发,吉利汽车成立独立的智能座舱公司。零跑是自研掌握灵魂的代表,自研降本差异化已初见成效,促进销量暴增。

就连早期高度依赖华为的赛力斯,也悄悄组建了500人的技术团队,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04 终局展望:从机海战术到强者恒强

汽车产业的终局将如何演变?从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可窥一二。未来十年,全球汽车市场很可能重现智能手机行业的格局——全球前20强车企和每个零部件前3-5名厂家主导市场。

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中国汽车生产总量达328万台,同比增长11%。但市场繁荣背后,分化正在加剧。

比亚迪上半年销售量达214.6万辆,与上汽的205.3万辆形成头部双巨头;零跑上半年销量22.17万辆,同比大增221.6%,首次登顶新势力榜首;

而理想增速放缓(同比 7.8%),蔚来更是上半年仅卖11.4万辆,明显掉队。

在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率降至4.3%(低于工业平均水平5.7%)的背景下,车企迫切需要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未来十年,汽车电子Tier1供应商的竞争将围绕AI软件栈、车端算力、SiC电驱与供应链韧性四条主线展开。

05 破局之道:精准定位与生态创新

面对终局之战,车企如何突围?关键在于回答好企业灵魂四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选你?

精准定位是生存的前提。随着购车群体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28-35岁的年轻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既想要可靠的智能体验,又拒绝“中年化”的沉稳设计。

启境品牌正是瞄准了这一市场空白,光外观就打磨了8个月,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亲自过目后给出了“很型”的评价。

构建差异化能力是长久之道。华为乾崑ADS 5已投入与ADS 4同等规模的预算,这种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确保了华为在算法、算力、数据闭环等核心领域的技术优势。

其他车企也需要找到自己的技术长板,无论是智能座舱、电池技术还是供应链管理。

生态协同创造独特价值。华为与合作伙伴正在构建一个“销量增长-数据沉淀-体验优化-销量再增长”的飞轮效应,推动产业生态链实现良性循环。

这种生态优势将是单打独斗的车企难以企及的。

广州车展前夜,超过10家企业开始围绕华为展开新一轮缠斗,小米、特斯拉、地平线、Momenta,甚至华为系合作伙伴之间也暗流涌动。

华为ADS 4.0目前仍处于明显领先位置,但追兵已经逼近。

在这场终局之战中,真正的王者不是没有对手,而是把每一次围剿都变成进化的契机。未来3-5年,只有找准自身定位、构建差异化能力的车企,才能在这场史诗级变革中幸存下来。

而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持续回答那四个灵魂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