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年,1416年是什么朝代
本文阅读简介:
- 1、公园1416是哪个朝代?
- 2、汉朝与清朝隔了多少年
- 3、郑和下西洋是哪一年 郑和下西洋是什么时候
- 4、明崇祯丙申年是公元什么年
- 5、大唐李世民到今天为止有多少年了
- 6、1421年永乐皇帝谁将明朝首都迁到北京
公园1416是哪个朝代?
公元,不是公园!
公元1416年,大明永乐14年,迁都北直隶的那一年。
《明史 本纪第七 成祖三》记载永乐十三年冬十月起十四年末的内容如下:
冬十月甲申,猎于近郊。壬辰,法司奏侵冒官粮者,帝怒,命戮之。及覆奏,帝曰:“朕过矣,仍论如律,自今死罪者皆五覆奏,著为令。”十二月,蠲顺天、苏州、凤阳、浙江、湖广、河南、山东州县水旱田租。
是年,琉球山南、山北,爪哇西王,占城,古里,柯枝,南渤利,甘巴里,满剌加,忽鲁谟斯,哈密,哈烈,撒马儿罕,火州,土鲁番,苏门答剌,俺都淮,失剌思入贡。麻林及诸番进麒麟、天马、神鹿。琉球中山入贡者再。
十四年春正月己酉,北京、河南、山东饥,免永乐十二年逋租,发粟一百三十七万石有奇振之。辛酉,都督金玉讨山西广灵山寇,平之。三月癸巳,都督梁福镇胡广、贵州。壬寅,阿鲁台败瓦剌,来献捷。
夏四月壬申,礼部尚书吕震请封禅。帝曰:“今天下虽无事,四方多水旱疾疫,安敢自谓太平。且《六经》无封禅之文,事不师古,甚无谓也。”不听。乙亥,胡广为文渊阁大学士。六月丁卯,都督同知蔡福等备倭山东。
秋七月丁酉,遣使捕北京、河南、山东州县蝗。壬寅,河决开封。乙巳,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有罪伏诛。八月癸酉旦,寿星见,礼臣请上表贺,不许。丁亥,作北京西宫。九月癸卯,京师地震。戊申,发北京。
冬下月丁丑,次凤阳,祀皇陵。癸未,至自北京,谒孝陵。十一月壬寅,诏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京。丙午,召张辅还。戊申,汉王高煦有罪,削二护卫。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十二月丁卯,郑和复使西洋。
是年,占城、古里、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南巫里、浡泥、彭亨、锡兰山、溜山、南渤利、阿丹、麻林、忽鲁谟斯、柯枝入贡。琉球中山入贡者再。
汉朝与清朝隔了多少年
汉朝与清朝隔了1416年.
汉朝(前202—8年,25—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29位皇帝,享国405年。汉代因尚火德而被称为炎汉,又因皇室姓刘故称刘汉。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在楚汉之争获胜建立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汉文帝、汉景帝相继休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被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之治。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开创了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中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和党锢之祸,于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公元2年,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立,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两汉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十二帝,享国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占明朝国都北京。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等,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并大规模屠城(详见满清大屠杀),逐步掌握全国。 后经康雍乾三朝发展至鼎盛,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领土主权,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逐步落后于世界。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推动戊戌变法,因慈禧干涉导致变法失败。1900年的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清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郑和下西洋是哪一年 郑和下西洋是什么时候
郑和下西洋,在明朝永乐~宣德时期(1405年~1433年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连续进行了七次大规模远洋航行,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1、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满载着2.7万余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船队携诸国使者、押陈祖义等俘虏还朝。
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1407年10月13日,历时2年零3个月。
2、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回国几个月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这次远航的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此次航行路线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历时两年。
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冬~1409年夏,历时约1年零6个月。
3、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永乐九年六月(1411年7月6日),郑和船队还朝。
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1411年7月6日,历时1年零9个月。
4、永乐十年十一月(1412年11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出使满剌加,南渤里,彭亨,孙剌等国。 船队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出发,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1412年11月~1415年8月12日,历时2年零9个月。
5、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溜山、喃渤里、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郑和船队约在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五次下西洋,1416年12月28日~1419年8月8日,历时2年零8个月。
6、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1422年9月3日,历时1年零6个月。
7、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出使西洋忽鲁磨斯、锡兰山、古里、、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
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6月29日~1433年,历时3年多。
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1522年9月6日,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共计历时1082天(约3年)。目前,帆船进行一次全球航行,根据航线及其他因素而不同,一般要400天左右,但是,想要以舒适的节奏环球航行,平均需要3.5年左右。
利玛窦所说的《万国图志》,实为一本装帧精美的奥特利乌斯的制图学名著《双半球投影世界地图》,因此,在第6次航行后,郑和团队很可能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以便为下一次航行做好了准备。
明崇祯丙申年是公元什么年
崇祯在位期间,无丙申年。
大明丙申年如下:
1 明成祖·永乐十四年丙申,1416年.
2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岁次丙申,1476年.
3 明世宗·嘉靖十五年岁次丙申,1536年.
4 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岁次丙申,1596年.
农历年,60年一甲子,即农历年60年一循环。崇祯年号从公元1628年至公元1644年,最接近其在位时间的丙申年是公元1596年和公元1656(1596 60),但均不在其在位时间内。
崇祯自尽是在甲申年(公元1644),该年大明终结,史称 甲 申 之 变(甲 申 国 难)。
【崇祯简介】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 后世称为崇祯帝。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 攻破 北京 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甲申国难】
李自成大顺军在1644年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尽 ,不久 满 清 入主中原,中国人口锐减。
大唐李世民到今天为止有多少年了
截止2020年,大唐李世民到今天为止有1422年,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
李世民为帝,文治武功史上罕有,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休养生息,国泰民安,贞观之治为万世表率。
对外武功极盛,开疆拓土,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贞观一朝,名臣大将林立,文有房谋杜断、长孙无忌、魏征等,武有战神李卫公、李英公、侯君集之属。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
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1421年永乐皇帝谁将明朝首都迁到北京
1421年永乐皇帝(朱棣)将明朝首都迁到北京。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营建北京宫殿。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朱棣迁都北京时,曾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扩展资料
朱棣政绩:
朱棣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延续洪武政策。
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
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
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同时,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其五征蒙古、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举措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