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做七?哪几个七是主要的?
  • 2、丧事的做七是什么回事?
  • 3、做七有哪些习俗

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做七?哪几个七是主要的?

过七灾,寓意亲人有一个好的下一世 古代人民相信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七天去一魄,一年去一魂,因此会有“烧七”和“守孝三年”的说法。

烧七是对祭祀先人的一种纪念活动,有些地方就很有讲究。对于近亲在叩头时要三拜九叩,远亲一般就叩四个,而所谓的人三鬼四就是给活人磕三个响头,给逝者磕四个响头。

而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古代人认为人死后可以复阳,亲人逢七祭扫(没有发明造纸以前,只祭扫不烧纸)时,是为了祈求死者还阳的意思,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死者还不了阳,活在人世间的亲人也就无可奈何。

丧事的做七是什么回事?

1、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

2、做七的由来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尚存,且人死后第七日才知道自己已死,做七一是为了祭奠逝者,使其安息,二是为逝者积攒阴德,能够顺利通过十殿阎罗的审判。

3、七七是指七七四十九天这个民间习俗。七七四十九天来源于佛教,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

4、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作大七。

做七有哪些习俗

做七,亦称烧斋理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

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

复三七,皆俱供品,上坟祭奠,至百日孝满。再后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俱要大操大办,其礼仪多有不啻新葬者。灵柩停放一般在七天,巨家富族亦有停放七七四十九天至百天者。

通常“做七”要举行超度死者亡灵的佛事。从做“头七”起,就要为死者设灵堂,并早晚供食如生时一般,直到“;断七除灵”为止。但是,现在民间在“做七”过程中,也有在“整七”的时候才供放祭品的。

旧时,死者入敛以后,每隔七天进行一次祭奠,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俗称“做七七”。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有“做七”的习俗,即用七种材料制作七色七味的粽子,寓意着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要“做七”来庆祝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