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数学(曹冲称象数学)
本文阅读简介:
- 1、周敦颐和邵雍由于受象数学的影响,思想上还有哪些主义残余?
- 2、象数易学的内容简介
- 3、象数易学的介绍
- 4、象数的基本解释
- 5、象数易学的目录
- 6、象和数的关系
周敦颐和邵雍由于受象数学的影响,思想上还有哪些主义残余?
周敦颐和邵雍由于受象数学的影响,思想上还有汉儒神秘主义和独断主义的残余。比他们稍晚的张载则完全抛开了象数学,立足于理性主义建立理学世界观。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他常年讲学于关中,弟子也多为关中人,故他创立的理学学派称为关学。张载批判了佛、道两家关于“空”或“无”的本体论思想,出佛人儒,提出气一元论。他认为气是充塞于宇宙的物质实体,“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象数易学的内容简介
张其成著。本书以作者在北京大学攻读哲学博士的学位论文为基础,历经近十年功夫而成。
本书客观而翔实地介绍了博大精深的象数学理论体系,用简洁生动的笔调勾画出一幅迷人的象数哲学图画,并回答了象数学对哲学、科学产生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充分论证了“象数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本书从范畴论、源流论、本体论、方法论、天道观、人道观等六个层面,对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汉代象数学家和以邵雍、周敦颐为代表的宋代象数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比较了汉与宋这两个各具特色的象数学系统,揭示了“象数”范畴的多层次内涵和“象数学”演变的历史过程,提出了“象学派”和“数学派”的哲学史观点,分析了取象、取数与符号模型的象数学方法,展示了历代象数学家宇宙世界与人文世界同构、物理之学与心性之学相通的理论图式,表达了象数学家坦夷旷达的宇宙情怀和中和安乐的生命境界。本书不仅给易学爱好者以智慧的启迪,而且对澄清学术界的一些误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象数易学的介绍
象数从汉代孟喜、京房、郑玄等人以象数解易开始一直到现在普遍认为:象数,乃易学术语,是《易》的组成要素。在《易经》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时位关系;“数”指阴阳数、爻数,是占筮求卦的基础。
但汉代以前《易经》中的“象”乃是指“典型的事情”。见《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翻译成现代文既是:“所以那些象,是编纂《易经》的圣人有介绍天下实际情况的办法,他打算将天下众多实际情况中的典型的人或事在经文中介绍,进而类比这些典型选择其中最适宜的事情,所以称这些被选中的典型的事情为象。”;“数”是读上声“数shǔ”即“数说”(一件一件地说)的意思。此观点有《左传·僖公十五年》中有关“象数”的段落为证。现翻译如下:
《左传·僖公十五年》龟⑴,象⑵也;筮⑶,数⑷也。物⑸生⑹而⑺后有⑻象,象而后有滋⑼,滋而后有⑽数。先君⑾之败⑿德⒀,及⒁可⒂数乎?
【译文】龟甲上的文字记载的都是典型的事情;蓍草占卜产生卦,写在卦、爻下的文字是将这些典型事情一件事一件事地加以说明。众人生活在一起以后就会产生典型的事情,有了典型以后就会呈现典型的事情逐渐增多的情况,典型的事情逐渐增多以后只能一件事一件事地说明。前代君主他败露的品行。能与好的数说相比吗?
【注释】⑴“龟”文字。《康熙字典》《玉篇》:文也(文字)。
⑵“象”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⑶“筮”古代用蓍草占卜的一种迷信活动。《说文》:“筮,易卦用蓍也。”
⑷“数”shǔ《汉语大词典》数说,一件一件地说。《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孔颖达疏:“数,说也。”
⑸“物”人,众人。《左传·昭公十一年》:“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
⑹“生”生活。《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⑺“而”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⑻“有”发生,呈现,产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遂袭我高鱼,有大雨自其窦入。”
⑼“滋”增长;增加。《左传·僖公十五年》:“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数。” 孔颖达 疏:“既为形象而後滋多,滋多而後始有头数。”
⑽“有”副词。只有;只好;只能。《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
⑾“先君”前代君主。《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勗寡人。”
⑿“败”败露。 汉荀悦 《汉纪·昭帝纪》:“会盖主舍人父燕仓知其谋,以告大司农杨敞 …… 燕王闻之,谓相平曰:'事已败,遂发兵乎?’”
⒀“德”道德,品行。《荀子·王制》:“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⒁“及”比得上,能与……相比。《战囯策齐策》:“徐公何能及君也?”
⒂“可”善,好。《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象数的基本解释
象数从汉代孟喜、京房、郑玄等人以象数解易开始一直到现在普遍认为:象数,乃易学术语,是《易》的组成要素。在《易经》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时位关系;“数”指阴阳数、爻数,是占筮求卦的基础。
但汉代以前《易经》中的“象”乃是指“典型的事情”。见《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翻译成现代文既是:“所以那些象,是编纂《易经》的圣人有介绍天下实际情况的办法,他打算将天下众多实际情况中的典型的人或事在经文中介绍,进而类比这些典型选择其中最适宜的事情,所以称这些被选中的典型的事情为象。”;“数”是读上声“数shǔ”即“数说”(一件一件地说)的意思。此观点有《左传·僖公十五年》中有关“象数”的段落为证。现翻译如下:
《左传·僖公十五年》龟⑴,象⑵也;筮⑶,数⑷也。物⑸生⑹而⑺后有⑻象,象而后有滋⑼,滋而后有⑽数。先君⑾之败⑿德⒀,及⒁可⒂数乎?
【译文】龟甲上的文字记载的都是典型的事情;蓍草占卜产生卦,写在卦、爻下的文字是将这些典型事情一件事一件事地加以说明。众人生活在一起以后就会产生典型的事情,有了典型以后就会呈现典型的事情逐渐增多的情况,典型的事情逐渐增多以后只能一件事一件事地说明。前代君主他败露的品行。能与好的数说相比吗?
【注释】⑴“龟”文字。《康熙字典》《玉篇》:文也(文字)。
⑵“象”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⑶“筮”古代用蓍草占卜的一种迷信活动。《说文》:“筮,易卦用蓍也。”
⑷“数”shǔ《汉语大词典》数说,一件一件地说。《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孔颖达疏:“数,说也。”
⑸“物”人,众人。《左传·昭公十一年》:“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
⑹“生”生活。《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⑺“而”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⑻“有”发生,呈现,产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遂袭我高鱼,有大雨自其窦入。”
⑼“滋”增长;增加。《左传·僖公十五年》:“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数。” 孔颖达 疏:“既为形象而後滋多,滋多而後始有头数。”
⑽“有”副词。只有;只好;只能。《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
⑾“先君”前代君主。《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勗寡人。”
⑿“败”败露。 汉荀悦 《汉纪·昭帝纪》:“会盖主舍人父燕仓知其谋,以告大司农杨敞 …… 燕王闻之,谓相平曰:'事已败,遂发兵乎?’”
⒀“德”道德,品行。《荀子·王制》:“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⒁“及”比得上,能与……相比。《战囯策齐策》:“徐公何能及君也?”
⒂“可”善,好。《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象数易学的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象数”的内涵——象数范畴论
一、卜筮与象数
二、《易经》中的象数
(一)卦象
(二)爻数
三、《易传》象数论
(一)《易传》论“象”
(二)《易传》论“数”
四、易学中的象数观
(一)象数学派论象数
(二)义理学派论象数
五。象数与数术
(一)数术源流
(二)象数之学与数术
六。象数与义理
(一)义理是易学“意义”与“道理”的动态系统
(二)象数为「周易」之体,义理为「周易」之用
(三)象数派与义理派的偏向与互补
七、小结
第二章象数易学的发展与演变——象数学派源流论
一、两汉象数学
(一)孟喜与京房:象数学
(二)《易纬》与郑玄:爻辰九宫说
(三)荀爽与虞翻:卦变说
二、两宋象数学
(一)陈抟:象数学
(二)刘牧:河洛学
(三)邵雍:先天学
(四)周敦颐:太极图说
(五)张行成:象数学
(六)蔡元定与蔡沈:河洛学
三、明清象数学
(一) 来知德:错综变中说
(二) 方以智:象数学
(三) 焦循:天元术
四、象数学派的特征
第三章 对宇宙本源的探索——象数本体论
一、象本论
(一)象与数
(二)象与气
二、数本论
(一)数与象
(二)数与理
(三)太极
三、象数本体论的特征
第四章传统思维方式的典范——象数方法论
一、《周易》思维形式与象数思维形式
二、象数思维方法
(一) 取象-观象法
(二) 取数-明数法
(三) 符号模型法
三、象数方法论的特征及其影响
第五章穷宇宙造化之妙——象数学派天道观
一、 气化流行:宇宙的生成过程
(一) 卦变-宇宙变化是一个气化过程
(二)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宇宙发生四阶段九宫序
(三) “一分为二”的生成法则与“元会运世”的演进数理
二.象数模型:宇宙的结构次序
(一) 卦爻:时空合一的宇宙模型
(二) 九宫五行与河图洛书:宇宙生成变化的结构图式
(三) 四象:天地间物事皆成四片
第六章人文情怀与生命境界——象数学派人道观
一、 借卦占以定人伦明王道
二、五常伦理与政治神学
三、从太极到人极
四、作为人伦图景的河图洛书
五、先天心法与性命之学
(一) 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
(二)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性命之学的建构
(三) 修养功夫与生命境界
象和数的关系
象数学,中国古代把物象符号化数量化,用以推测事物关系与变化的一种学说。是中国易学的一个分支。在《易经》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时位关系;“数”指阴阳数、爻数,是占筮求卦的基础。
《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其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
《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周代的易书《周易》,并称为“三易”(一说分别作于上中下三个时代,一说三本书均作于上古时期)。
《连山》、《归藏》是我国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有说《连山》与《归藏》不是失传了,而是被改了名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周易。也有说《连山》与《归藏》于汉代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此二易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