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柳如是,一朵文采华丽的恶之花
  • 2、求 钱谦益和柳如是 的故事
  • 3、《金陵杂记》里的前人故迹
  • 4、名人的书房名字?
  • 5、《红楼梦》里绛云轩是哪里
  • 6、顾苓 的译文

柳如是,一朵文采华丽的恶之花

生于明清之际,美艳如花的柳如是,终其一生,一直被“妓”的阴影,不离不弃地笼罩着。一副烙刻大大“恶”字的十字架,紧紧压在她苗条柔媚的身躯上。

可是,即使那些对她最不屑一顾,最不齿谈论,最厌恶藐视,咬定她是最“恶”不可赦的人们,无论怎样不情愿,也都得心服口服的承认,柳如是是一个超级的绝世才女。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柳如是集》,这部有砖头那么厚的大书,就是摆在世人眼前的沉甸甸的证明。

这部书中的《柳如是诗》的小引中,辑录者邹斯漪这样评价:“闺阁诸名家诗,必以河东(柳如是的别号——马风注)为首。'花非花,雾非雾',不足为其轻盈也。'玉佩来美人,朱弦弹绿绮',不足为其和丽也。'秋菊有佳色,兰草自然香',不足为其芳韵也。'楚江巫峡半云雨,枕覃疏帘看奕棋',不足为其清遥也。'无情有恨何人见,月白霜清欲堕时',不足为其幽怨怡怅也。”通过几个方面的比照之后,再提炼出概括的归结:“盖闲情澹致,风度天然,尽洗铅华,独标素质。”

随手拈来一首小诗,作个具体的检验。“不肯开花不趁妍,萧萧影落砚池边。一枝片叶休轻看,曾住名山傲七贤。”(《题画竹》)以竹为吟咏对象的诗词,可谓不胜枚举。柳如是这首二十八个字的绝句,写得与竹一样的清淡雅致。不见修饰雕琢的痕迹,平白得进于直叙,可意境幽邃,意韵绵长。所画之竹,不开花,不争妍,几丝疏影,印在笔墨间。既紧紧扣在“画”的题旨,又立刻缭绕起书香之气。随后两句,视角一下子移到开阔寥远的高位上,先直言提示对它“休轻看”,然后与竹林七贤的典故,黏贴在一起,用“名山”显示出它的圣洁,而一个“傲”,又把声名赫赫的七贤,置身于它的枝叶之下。正因为与“七贤”的连接,竹的品格就随之升华为人的品格了。这恰恰是柳如是吟作此篇小诗的初衷。苏东坡老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警句,柳如是在此 给予了诗化的诠释。坡公要是得知,也会拍案叫绝吧。

1641年,24岁的柳如是,被曾任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已有一妻二妾,58岁的钱谦益,特别以“匹嫡之礼”(即古时迎娶正室夫人的专有礼仪),娶进钱家。两年后,由柳如是一手操办建筑的藏书阁绛云楼豁然落成。门檐上的“绛云楼”三个大字,是柳如是题写的正楷墨宝,并且撰写了一幅字数长达七十四个的楹联:“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诸宇宙奇观,奔来眼底。/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佑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众古今绝艺,注入心头。”上联为天造景观,下联为艺文经典。整幅构思雄浑,视野辽阔,铺排有致,对仗工整,琅琅上口,风采夺目。当然,这对柳如是来说,由此显示才华,仅需对镜画眉那么一点功夫,只是小打小闹而已。

钱谦益是明代诗歌界的霸主,柳如是是才华横溢的女杰,两人自然经常会在茶余酒后,耳鬓厮磨之际,吟诗唱和。巾帼不让须眉,柳如是无疑毫不示弱,钱谦益反会俯首称臣。

钱翁的《西溪永兴寺看绿萼梅有怀》,“略约绿溪一径斜,寒梅偏占老僧家。共怜祭酒风流在,未惜看花道路赊。绕树繁英团小阁,回舟玉雪漾晴沙。道人未醒罗浮梦,正忆新妆萼绿华。”

柳氏的应和是这样的,《次韵永兴看梅见怀之作》,“乡愁春思两欹斜,那得看梅不忆家。折赠可怜疏影好,低回应惜薄寒赊。穿帘小朵亭亭雪,漾风流光细细沙。欲向此中为阁道,与君坐卧领芳华。”

起题设韵的钱谦益,自然占了许多便宜。老才子紧紧扣住了一个“寺”字,一句“寒梅偏占老僧家”,提领全篇,渲染出一派佛境禅意,文思宏阔老辣。五六两句的“团小阁”,“漾晴沙”,绘景状物,又颇细腻。笔下功夫的确了得。

柳如是由于是“次韵”,思路被老夫牵引着,很是有点被动。按照唱和要求,一二四六八句,句尾的字,又必须与前一首的相同。是不是有那么点戴着镣铐跳舞的味道,这为活跃的思绪,设定了一个框框。不过,才女就是才女,并不在乎这个。

与钱老截然不同,柳氏却是从细微处着眼,尽展女子情思精密的优势。开头就以“乡愁春思”,“忆家”此等意绪绵绵的语句,倾吐炽热的心迹,随后“可怜”,“应惜”,流泻出女性独具的慈爱温馨,感人肺腑。最后收结的那句“与君坐卧领芳华”,直抒胸臆,毫不掩饰“与君”的柔情蜜意。“坐卧”的动作,更是坦诚得耀然纸上,“领芳华”,三个字,点破题旨,既干净利落,又余音足以绕梁多日。

无需评说高低,各有千秋。但凭心而论,柳如是的这首和诗,真的一点也不逊色。

当然,可以代表柳如是诗词最高水准的,还是那首《金明池·咏寒柳》。这篇名作,在明代诗词史上,也称得上是光辉耀眼的佳品。抄录如下,美文共享:“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春日酿成秋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这首词,题目中的“柳”,明显是比喻自己,附加个“寒”,把此时身在红尘俗世间的悲凉情状,一字道破。词中那纷至沓来的“有恨”,“无情”,“孤影”,“凄凉”,“憔悴”,“斜阳”,“暗伤”,“愁苦”等等,连缀而成的暗淡景象,以及随之缭绕而出的氛围,烘托出的落寞心境,任哪个人读了,都将是肝肠欲断,欲哭无泪。

柳如是16岁的时候,就与名门书生陈子龙火热相恋。第二年,陈书生由江南赴京赶考。可能头脑中,只记着夜读时有红袖添香,读了什么之乎者也的,却忘到脖子后边去了。张榜时,自然名落孙山。尽管耽误了出仕为官,倒没耽误与柳美人的鸳鸯情缘。随后,在名为小红楼的豪宅里,缠绵悱恻,共度良宵。但很快被老母,夫人发现,赶走柳如是,彻底粉碎了他们的粉色梦幻。

这本集子里,有一辑“柳如是尺牍”,就是两个人借助鱼雁传书互吐情愫,柳如是写给陈子龙的信件,总共31通。虽然每封信仅止几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信笔写来,也是字亮句鲜,在淳朴诚挚中,剖露心扉,一个小女子的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泣蕙草之飘零,怜佳人之埋暮,自非绵丽之笔,恐不能与于此。然以云友之才,先生之侠,使我辈即极无文,亦不可不作。容俟荒山烟雨之中,直当以痛哭成之可耳。”柳如是这封信,应该是接到陈子龙请求作文的邀请,给予的回复。起首表示,“泣”与“怜”那样的文字,需要“绵丽之笔”,才可胜任。但为不辜负友人的盛情,就是“即极无文”,也必须作。柳如是当然不是“无文”,其言乃是自谦之词,这是交往应有的礼仪。最后明确告知陈子龙,等到有了写作的时机氛围,一定完成,那怕用“痛哭”的方式,也在所不惜。这样一则短简,竟然写的文势迂回起伏,述说中,又不失生动的比喻,令人赞叹。

《柳如是集》的最后,是将近两百页的“红豆村庄杂录”。其实是柳如是的读书摘录。翻阅之余,真是不胜惊讶。她之所以下笔如有神,原来果然是读书破了万卷。而且读得那么认真深入,一字一句都不放过,分门别类的作了摘抄。

在《梅》那一部分,就记有“淡妆美人”,“梨花梦”,“一枝春”等等六条。每一条又有相关的记事,“绿英”条目下面是:“李白游慈恩寺,僧献绿英梅。”《梅》的摘抄末尾,又节录许多有关“梅”的诗句。所以“杂录”,几乎等于一部微型词典。

《柳如是集》,没有注释,对年轻读者来说,读起来有不少文字障碍,这是这本书留下的最大遗憾。但愿能有个既有注解,又有白话对照的通俗版本早日出现。

求 钱谦益和柳如是 的故事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虞山镇人。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钱谦益考中进士。崇祯皇帝即位后,他曾担任礼部侍郎。

明末朝廷党争激烈,钱谦益起起落落,虽素有才华,也最终落了个免职的下场,之后回到故乡居住。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死,明朝灭亡。

随后,明朝的皇室在南京成立小朝廷,钱谦益这位德高望重的文坛领袖奉旨出任礼部尚书。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的女诗人,也是“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幼时即被贩卖,妙龄之年沦落青楼。柳如是与复社、东林党人来往,常穿男子服装,与他们谈论时事、吟诗高歌。

23岁时,柳如是嫁给了比自己大36岁的钱谦益。后来,崇祯自缢,明朝灭亡,清军南下后,柳如是劝钱谦益投水殉国,钱谦益却嫌“水冷”,也拦住了柳如是,乞降清廷。

钱谦益后来因事入狱,柳如是前后奔走营救,并暗地里支持抗清、反清义军,深受敬重。钱谦益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如是为了保护钱谦益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一代才女就这样结束了一生。满腹才华,满腔碧血,最后却如厮结局,可悲可叹。

钱谦益写了振奋人心的《金陵秋兴》,大唱“长干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砧”。然而最后功败垂成,钱谦益又写下了悲凉伤心的《后秋兴》组诗:“荷锄父老双含泪,愁见横江虎旅班”。他甚至想随郑成功入海抗清。此时的钱谦益,已是白发苍苍,年近八旬了。

扩展资料:

钱谦益与柳如是的婚姻来看,似乎并不如此。他们确实是“知己”。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钱谦益是当时最为著名的藏书家,在与柳如是结婚后,他盖了一座精美的藏书楼,取名“绛云楼”。

里面陈列着他辛苦收集而来的书籍、古玩,包括金石文字、宋刻书数万卷,以及秦汉的鼎彝、晋唐宋元以来的书画作品,各种名贵的瓷器、砚台等。

就好像宋朝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一样,钱谦益和柳如是也躲在自家的藏书楼里,每天看书、写字,做做历史的考证,互相之间开开玩笑。总而言之,生活过得非常闲适。

然而,时代的激烈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思想上的分歧。钱谦益投降清朝,而柳如是坚决反对,她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自杀,想以身殉国。

虽然最后被救了起来,但两人之间的感情不免受到伤害。没过多久,钱谦益也不愿意在北京为清朝当官,所以又返回故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谦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如是

《金陵杂记》里的前人故迹

《金陵杂记》里的前人故迹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黄裳老先生写于1947年的《金陵五记》之《金陵杂记》。先生笔下的前人故迹,有大有小,有正面亦有负面,有的是我们平日里没有注意到,有的确是我们孤陋寡闻的,但无论如何,却都是有趣有味的,值得梳理记录下来。有的先生只是一笔带过,自己却是觉得好玩的,就查资料,简要补充,流水账如下。

1.王荆公与半山寺

王荆公,宋相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也,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由于王安石曾被宋神宗封为荆国公,所以又称王荆公。

半山寺故址,为宋相王介甫的园囿。《舆地纪胜》:“由城东门至蒋山,此为半道,故名。”先生参观时,寺已废。

2.周处与周处读书台

周处,西晋名将,“阳羡第一人物”,在“读《周处读书台》之两点感悟”一文里,有介绍,不再重复。

周处读书台,在金陵城东南石观音寺的一侧,先生参观时,已用作小学堂了。

3.柳如是与钱谦益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何东君,浙江嘉兴人,明末清初女诗人,容貌为“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指明末清初秦淮河畔的八位艺妓,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之首。嫁明末大才子钱谦益为妾。钱娶柳后,盖“绛云楼”和“红豆馆”。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是“柳儒士”。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明末清初诗人、文学家。苏州常熟人。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小朝廷弘光政权,钱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晚节不保(柳如是劝其不要降清,未果),为后人耻。

4. 徐霖与快园

徐霖(1462-1538) 字子仁,号九峰、髯仙,又称徐山人。明代戏曲作家。祖籍长洲(苏州)人,生于华亭(上海松江),后移居金陵。工书法,善绘画,填曲富有才情,且颇精于格律,他与散曲作家陈铎在当时并有“曲坛祭酒”的称号,并与谢承举一起被称为“江东三才子”。

快园位于金陵老城南箍桶巷西侧一带,是徐霖旧居,明武宗南巡,两次入住快园。当地人称为“小西湖”。先生去时,快园已经荒废——满巷污泥,尽头一片菜园,有一湾臭水,旁边就是粪坑,仅是看到了废亭的遗址。后此地改建为民宅了。

5.袁枚与随园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等,祖籍浙江慈溪,生于钱塘(杭州)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随园诗话》的作者。先生笔下不喜欢的人。

随园是袁大才子的别墅。在金陵北小仓山。本随氏之园,后归袁枚,改称为随园。先生去时,园就已经废了,改为一座小洋房了。不知现在变得如何了。

6.鸡鹅巷与裤子裆

说鸡鹅巷与裤子裆,就不得不说说明亡后南明小朝廷(1644——1662)的两位“大人物”——马士英与阮大铖。

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贵州贵阳人,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明亡后,在金陵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弘光帝)。成为南明弘光政权首辅,人称“马阁老”。后清兵渡江,抵抗,最终死于福建蒲城。但世人对其死因存疑,在清代,被后人所责骂。

鸡鹅巷就是马士英在金陵的故居。在老虎桥附近。故居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就是地名了。

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安庆府桐城县(安徽枞阳)人。是明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戏曲作家。

阮大铖以进士居官后,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明亡后在南明小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清兵渡江后降清,后病死于带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

阮大铖一生投机,为人耻,但文笔确是非常好,流传下来的戏曲作品有《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先生说还有《咏怀堂诗》也是被忽略了的。

裤子裆,就是库司坊——阮大铖故宅,在城南,小门口处。裤子裆后来成为小街巷“小门口”的一段,1950年左右并入了饮马巷。

阮大铖的故宅,即石巢园,清朝为陶湘所得,称陶家花园。先生去时,花园也已经荒芜了,成了民宅,仅存有一塘清水,两棵枯萎了的老藤,几块玲珑山石,水面上还有几只鸭子,夕阳照在池塘上面。

7.徐达与胜棋楼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封魏国公。

胜棋楼位于金陵莫愁湖畔,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重修于清同治十年。楼为二层五开间,正门中堂有棋桌,相传这里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大将徐达弈棋的地方。达胜,太祖以此楼赐之。至今“胜棋楼”内还挂有徐达的肖像。

先生去时,说这幅画让他觉得有趣,“这图上所画俯伏的样子,实在好笑。整个身子缩成一团,头部不见了,只有冠上的璎珞还在。画虽不高明,我想实际的情形,倒是差不多的。无怪太祖大悦,以为这是极好的奴才,要加以赏赐了。”

8.《桃花扇》与扇底下的小人物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讲述了明亡后南明小朝廷下,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侯方域(1618——1655年),字朝宗,明归德府(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明末“四公子”(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合称)之一。

侯方域是明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明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后参加科举,为时人所讥。

李香君,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前已有介绍。

《桃花扇》里,除了侯方域、李香君,还有马士英、阮大铖、杨龙有等。马士英、阮大铖,前面已有介绍,不再重复。在短文里,先生独为杨龙有叫屈,为何?

查,杨龙友(1596——1646),名文骢,号山子,生于贵阳。明末清初的诗人、书画家。乡试中举后,与马士英之妹结婚。28岁时,奉母命移家金陵。明亡后,在南明小朝廷为官。清顺治3年(1646)在浙江衢州抵抗清兵,败退浦城。被俘后不屈而遭杀。

先生说:“杨龙友是清客,是权门贵戚,是帮闲,都不错的……在娼寮与豪门之间跑来跑去,所作无非是无聊之事,借阮大铖拉马,帮马士英统军,南都之陷,责任也不能全由他负……然而在《桃花扇》里杨龙友是写得颇为不堪的。当最后马士英从鸡鹅巷、阮大铖从裤子裆中逃了出来以后,被愤怒的人民抢去了细软书画和女人,打倒在地。这时是杨龙友出场,而且还借给他们一匹马,一起逃掉。末了阮大铖死于仙霞岭上,马土英命尽台州山中,都有了交代;而单单对于这个重要人物,为全剧线索的杨龙友的晚节一字不提,未免有点不公平。”

先生笔下的前人故迹,当然还有,自己也只是挑一些自己感兴趣,觉得应当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后用的。一本杂记,也是一出明末清初金陵城人物风情的烟烟雨雨,友友们如觉得好玩,可以淘先生的书来看一看。

名人的书房名字?

1、七录斋

明代著名学者张溥一生好学,他读书有一个习惯:边读边抄,抄后即烧,如此反复,竟至七次。其目的是为了让所读之书烂熟于心,增强记忆。这种读书方法旷古绝有。于是,中国历史上便留下了这座令人赞佩的书斋名“七录斋”。

2、有不为斋

林语堂一生受儒家“有为”思想的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所以他的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往往也有“不为”的事。故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林语堂后来根据在“有不为斋”的感悟写出了《有不为斋文集》。

3、饮冰室

这是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房名。“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是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圣命,竭力维新变法。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梁启超内心的焦灼和困窘可想而知,唯有“饮冰”方能解之。

4、求阙斋

在《求阙斋记》中,曾国藩道出自己把书房命名为“求阙斋”的原因:要警醒自己不必过于追求“满盈”,戒贪戒嗔,更勿乐极生悲。纵观人类历史,“贪欲”招致不少祸患,“求阙”“谦对”则能促人自省自查,取得更大进步。

5、聊斋

清人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根据闲谈讲的故事加工整理成小说。所以,他称自己的书斋为“聊斋”。《聊斋志异》也正是这样诞生的。

《红楼梦》里绛云轩是哪里

是《红楼梦》中宝玉的住所。“绛”是深红色,“绛云”暗合“红楼梦”的“红”。与曹雪芹“悼红轩”遥遥相应。 第一次提到“绛云轩”,是宝玉从薛姨妈处吃酒回来,晴雯上来诉苦,说宝玉一早上起来让她磨墨,才写了三个字“绛云轩”就走了,她还爬高上梯把三个字贴在门斗上,冻得手冷了一天。宝玉替晴雯渥手,这时黛玉来了,仰头看字,说写得不错。 宝玉后来虽然搬到了大观园,住在怡红院,但仍然多次在诗词中提到绛云轩,用绛云轩三个字指代自己的住所。“绣鸳鸯梦兆绛云轩”“绛云轩里召将飞符”,红楼梦中一些重要的情节都发生在绛云轩。

顾苓 的译文

顾苓 河东君小传 的译文如下:

河东君,姓柳,原名隐雯,后改名是,字如是。她身材娇小,穿着紧俏利索,性格机智敏捷,富有胆略。柳如是嫁给了云间的孝廉为妾,孝廉擅长写文章,精通书法,教柳如是作诗写字,柳如是笔下的字婉媚无比,超过了一般人。

只是柳如是洒脱不拘,特别放纵不羁,因此孝廉把她休婚逐出家门。于是柳如是在吴越之间交游,她的风度气韵高妙脱俗,辞藻文采倾倒一时。

虞山的钱宗伯心里仰慕柳如是,却未曾见到她。崇祯庚辰年冬,柳如是乘一叶扁舟拜访钱宗伯。这时,她戴着幅巾穿着弓鞋,身着男子服装,神情潇洒大方,有林下君子的风度。钱宗伯十分高兴,挽留柳如是住在半野堂,两人诗文唱和宴饮流连近一个月之久。

这期间越舞吴歌,一轮接一轮地表演;《香奁》《玉台》,一首接一首地唱和。又过了一年,钱先生与柳如是一起游西湖。刻印了《东山酬和集》,诗集中称柳如是为河东君。柳如是到了湖上,于是告别离开了。

后来过了约定的时间柳如是并没有来,钱先生请了客人讲和柳如是才来。柳如是嫁给钱先生是在辛巳年六月初七,那时她二十四岁。钱先生写了《前七夕诗》,请在座的朋友都来唱和。钱先生为柳如是在半野堂的后面建了绛云楼,差不多像李易安在赵明诚家那样沉浸于琴棋书画之中。

不过,柳如是很有办法控制、驾驭钱先生,钱先生也非常宠爱、惧怕柳如是。乙酉年(1645年)五月,国家沦亡,河东君劝钱先生殉国,钱先生推辞说不能。河东君就纵身要自沉于池水之中,被拉住没有跳成。

而柳如是劝钱先生殉国的事,钱先生曾把它讲给兵科都给事中宝丰人王之晋听,王之晋又(把这)告诉了我。丁亥年三月,朝廷搜捕秘密反清的钱先生,形势非常危急,河东君就提着一个袋子,在刀光剑影中,小心翼翼地给藏身于牲口棚中的钱先生送饭。

后来撤销了抓捕,钱先生和苏轼《御史台寄妻》的诗韵,写诗赞美河东君,甚至说“从行赴难有贤妻”。庚寅年冬天,绛云楼不慎失火,火势蔓延至半野堂,从前收藏的图书古玩差不多烧光了。

钱先生失去官职后,想念门生故友,但因为山川阻隔而不能见到,河东君则写诗说“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这首诗有《诗经·鸡鸣》的风格。时间长了,河东君的心情闷闷不乐。他们生有一女,已经婚嫁了。癸卯年秋天,河东君剃发而修道。

第二年五月二十四日,钱先生去世。同族后辈钱曾等向河东君索求钱财,群起要挟,河东君不堪逼迫在六月二十八日自缢而死。钱先生的儿子钱孙爱以及女婿赵管为河东君鸣冤,乡里的士大夫也谋划为河东君办理丧事。

钱先生的学生顾苓感叹说:“哎,从今以后,宗伯告诉王之晋的话,是确实并且有证据的。”钱先生名谦益,字受之,读书人都称他牧斋先生,先生晚年自号东涧遗老。甲辰年七月七日钱先生的门人顾苓写于贞娘墓下。

扩展资料: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浙江嘉兴人。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

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明末清初女诗人。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

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此外,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总体评价: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被称为“秦淮八艳”之首。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此外,柳如是作为传统社会一介女子,却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在与其往来的名士中,张溥、陈子龙、李存我均是有铮铮风骨的民族志士,柳如是常与他们纵论天下兴亡。

在盛泽时,柳如是曾对张溥说:“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乱御侮,应如谢东山运筹却敌,不可如陶靖节亮节高风。如我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