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之奇 宫之奇是什么样的人
本文阅读简介:
- 1、淮南子里的宫之奇是个什么样的人?
- 2、宫之奇最后到哪里去了
- 3、宫之奇是什么样的人物?
淮南子里的宫之奇是个什么样的人?
宫之奇,春秋时期政治家,他在虞国担任大夫,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
淮南子相传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归入“杂家”,属于子部。
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淮南子原书中有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存世的只有内篇,现今出版版本,大多对内篇进行删减后再出版。“说林、说山、人闲诸篇多纪古事”。
这部书的思想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纵横家类。
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刘文典写有《淮南鸿烈集解》。
宫之奇最后到哪里去了
宫之奇最后到去虞国。
当时宫之奇原本是周王室同族的诸侯国宫国的族人,但后来宫国不幸被晋国所灭,最终宫之奇只能逃到虞国,于是他后来为了纪念故国就以国为姓,最终形成了宫姓氏族。
宫姓算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中华姓氏,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虞国。
宫之奇是什么样的人物?
晋献公欲伐虞原文:
晋献公欲伐虞,宫之奇存焉,为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而不敢加兵焉。晋赂虞君以宝玉骏马,虞君甚喜。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越疆而去,荀息伐之,兵不血刃,抱宝牵马而去。故守不待渠堑而固,攻不待冲降而拔,得贤之与失贤也。
(节选自《淮南子·卷二十·泰族》,略有增删)
【注】宫之奇:春秋时虞国大臣。虞君:虞国国君。荀息:春秋时晋国相国。渠:濠沟。攻不待冲降而拔:攻城取胜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冲降,古时兵车。
晋献公欲伐虞翻译:
晋献公将要攻打虞国,宫之奇为了保存虞国,为这事睡不安稳,吃不好饭,晋献公因此不敢发兵攻虞。后来,晋献公向虞国国君贿赂美玉骏马(要借道攻打虢国),虞君很高兴。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采用,就离开虞国而去。晋将荀息灭掉虢国后,又讨伐虞国,兵不血刃地拿下虞国,把美玉骏马抢了回去。所以防守不靠沟堑的坚固,攻城取胜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就看你能得到贤人还是失去贤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