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中草药名方:小半夏加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 2、小半夏加茯苓汤简介
  • 3、如何减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中草药名方:小半夏加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半夏加茯苓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半夏18克生姜15克茯苓9克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主治】停饮呕吐,心下痞闷,头眩心悸者。

提醒您:小半夏加茯苓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小半夏加茯苓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 3.1 方名 3.2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能主治 3.5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3.6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临床应用 3.7 各家论述 3.8 附注 4 《卫生宝鉴·补遗》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能主治 4.4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笔花医镜》卷一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小半夏加茯苓汤 1 拼音

xiǎo bàn xià jiā fú líng tāng

2 概述

小半夏加茯苓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 3.1 方名

小半夏加茯苓汤

3.2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别名

大半夏汤、半夏茯苓汤、茯苓半夏汤、小半夏汤、小半夏茯苓汤、小茯苓半夏汤、茯苓散

3.3 组成

半夏18克 生姜15克 茯苓9克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作四两)[1]。

3.4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功能降逆化饮。治停饮呕吐,心下痞,心悸头眩。[1]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痰饮多汗,小便不利。

3.5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分二次服[1]。

上药三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以水7升,煮取1升5合,分2次温服。

3.6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临床应用

胃脘痛:格桑某某,女,30岁,藏族牧民。因饮食生冷而胃脘痛,呃逆,吐清水痰涎,畏寒,痛时喜温、喜熨、喜按,腹胀,食欲减退,吞酸嗳气,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微沉紧,为过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不振,寒邪犯胃所致。治宜温胃散寒,祛痰止痛,引水下行。半夏40g(先煎半小时),茯苓30g,生姜30g。服药四剂后诸证全部消失而愈。

3.7 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经云:以辛散之。半夏、生姜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坚、呕逆者;眩,亦上焦阳气虚,不能升发,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独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肾逆以安神,神安则悸愈矣。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半夏、生姜行水气而散逆气,能止呕吐;茯苓宁心气而泄肾邪,能利小便;火因水而下行,则悸眩止而痞消矣。

3.8 附注

大半夏汤(《活人书》卷十八)、半夏茯苓汤(《鸡峰普济方》卷十八)、茯苓半夏汤(《宣明论方》卷六)、小半夏汤(《伤寒心要》)、小半夏茯苓汤(《仁斋直指方论》卷七)、小茯苓半夏汤(《普济方》卷一三八)、茯苓散(《普济方》卷一六六)。本方方名,《外台秘要》引作“半夏加茯苓汤”。

4 《卫生宝鉴·补遗》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 4.1 方名

小半夏加茯苓汤

4.2 组成

半夏5两,生姜8两,茯苓3两,白术2两,陈皮2两,甘草2两。

4.3 功能主治

《卫生宝鉴·补遗》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吐而身热,或不热者。

4.4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4.5 制备方法

上锉。

5 《笔花医镜》卷一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汤 5.1 方名

小半夏加茯苓汤

5.2 组成

半夏3钱(姜炒),白茯苓3钱,炙甘草1钱,生姜3片(加苍术更效)。

5.3 主治

如何减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外邪犯胃

症状:突然呕吐,频频泛恶,胸脘瘩闷,或心中懊浓,伴有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降逆止呕。

方药:藿香正气散。

本方由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 曲、桔梗、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若暑湿犯胃者,可用新加香薯饮。

若秽浊, 犯胃者,可用玉枢丹吞服。

若见壮热口渴,便秘尿赤者,可加黄芩、黄连、 栀子。

2.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量多,或吐出未消化的食物,嗳气厌食,脘腹胀满, 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秘结或溏泄,气味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 有力。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

本方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组成。

若因肉食而吐者,重用山楂:因米食而吐者,加谷芽;

因面食而吐者,重用莱菔子,加麦芽;

因酒食而吐者,加蔻仁、葛花,重用神曲;

因食鱼、蟹而吐, 者,加苏叶、生姜;

因豆制品而吐者,加生萝卜汁。

3.痰饮内阻

症状: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或胃部如囊裹水,胸脘瘩闷,纳食不佳, 头眩,心悸,或逐渐消瘦,或呕而肠鸣:舌苔白滑而腻,脉沉弦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组成;苓桂术甘汤由茯苓、白术、桂枝、甘草

组成。前方以和胃降逆为主:后方则以温阳化饮为主。

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厚朴;

若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

若胸隔烦闷、口苦、失 眠、恶心、呕吐者,可去桂枝,加黄连、陈皮。

4.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脘胁胀痛,烦闷不舒,嗳气频频,每 因情志不遂而发作或加重: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隆逆止呕。 方药:四七汤。

本方由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大枣组成。

若胸胁胀满疼痛 较甚,加川栋子、郁金、香附、柴胡;

若呕吐酸水,心烦口渴,可加栀子、 黄连等;

若兼见胸胁刺痛,或呕吐不止,诸药无效,舌有瘀斑者,可酌加桃仁、红花。

5.脾胃虚寒

症状: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食入难化,胸脘病闷,不思饮, 食,面色皖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大便稀溏;舌 质淡,苔薄白,脉濡弱或沉。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理中丸。

本方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

若呕吐较甚,加砂仁、半夏;

若呕吐清水不止,可加吴茱萸、生姜;

若久呕不止,呕吐之物完谷不化,汗出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胖,可加制附子、肉桂等。

6.胃阴亏虚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恶心,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 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方药:麦门冬汤。

本方由人参、麦冬、半夏、梗米、大枣、甘草组成。

若呕吐较剧者可加竹茹、枇杷叶;

若口干、舌红,热甚者,可加黄连;

若大便干结者,加瓜萎仁、郁李仁、火麻仁;

若伴倦怠乏力,纳差舌淡,加太子参、山药、薏 苡仁。

#脾胃# # 健康 # #春日生活打卡季#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