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已成为各大车企竞争的核心战场。于是,9月27日至29日,在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德国豪华跑车制造商保时捷,首次以参展商身份亮相。

除了携带旗下重点电动车型——Taycan GTS和纯电动Macan 4劲驰版登场,保时捷还重磅发布了全新一代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此举意味着其在华本土化战略进入新阶段。

本土研发与智能化转型迎突破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成熟,用户对智能座舱的期待已远超基础功能层面,更注重系统的流畅度、交互逻辑与生态整合能力。

此次发布的全新一代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是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成立后的首批成果,由中国本土团队主导开发,德国总部协同支持。

据了解,项目于2024年12月启动,凭借快速资源整合与高效协作机制,研发周期显著缩短。目前已进入测试验证阶段,预计将于2026年搭载于保时捷旗下多款车型。

这种“中国速度”背后,不仅是保时捷对本土用户需求的深度响应,也体现出其研发体系的高度灵活性。“中国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新能源市场,更是技术演进与创新的前沿阵地。” 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潘励驰在发布会现场如是说道。

保时捷中国技术部副总裁李楠亦表示,“此次带来的全新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是我们在本土研发与智能化转型道路上的关键突破。它不仅传承了保时捷标志性的设计基因,更贴近中国用户的数字化用车需求,希望能为中国用户带来令人眼前一亮的用车体验。”

图源:保时捷

从产品技术层面看,保时捷新系统引入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语音助手、3D车辆展示功能,并深度融合中国主流数字生态,覆盖音乐、电台、视频等高频应用。这些功能并非行业首创,但其设计逻辑围绕“驾驶者中心”展开,强调信息清晰直观与操作流畅自然,体现出保时捷对驾驶本质的回归。

相比之下,国内新势力品牌如蔚来、小鹏等更倾向于打造“全场景智能生活空间”,强调车内娱乐、办公与社交功能的延伸。而传统豪华品牌则更注重系统稳定性、安全性与品牌调性的一致性。保时捷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保留了品牌标志性的设计语言与驾驶激情,又在交互体验上贴近中国用户的数字化习惯。

此外,该系统结合杜比全景声技术打造沉浸式声场,显示出保时捷对“高端视听体验”这一细分场景的重视。在电动车时代,静谧的车内环境为音频体验提供了更大发挥空间,这也成为豪华品牌差异化竞争的新切入点。

豪华品牌本土智能化新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新系统开发中,保时捷采取了“生态开放”策略,与博泰车联等本土科技企业深度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在近年来逐渐成为外资品牌在华推进智能化的主流路径。例如,福特与百度合作推出SYNC 系统,大众旗下CARIAD亦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进智能驾驶研发。

另外,与完全自研或全盘外包也不同,保时捷选择在“恪守核心基因”的前提下开放合作,既保证了系统与整车性能的深度融合,又借助本土伙伴的技术与生态资源快速响应市场。这种“协同但不依赖”的策略,或将成为更多豪华品牌推进本土智能化的参考范式。

从推出中国专属车型版本,到开发本土化信息娱乐系统,保时捷的举措反映出中国市场对其全球战略的影响正日益加深。中国用户对智能科技的接受度高、迭代要求快,迫使车企必须改变传统开发节奏,从“全球同步”转向“区域先行”。

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软件系统上,也延伸至硬件配置与服务模式。例如,纯电动Macan 4劲驰版专为中国市场配备底盘保护装置、自适应空气悬挂等配置,显示出保时捷对中国复杂路况与用户多元化使用场景的洞察。

不过,保时捷在系统开发上展现出较强的本土适应能力,但其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容忽视。

首先,中国智能座舱技术迭代极快,2026年才全面搭载的系统是否仍能保持竞争力,尚存变数。其次,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实现与国内互联网生态的深度兼容,仍需持续探索。

从行业角度看,外资品牌在智能化赛道上仍普遍落后于中国本土品牌。保时捷此次推出专属系统,是其在华本土化战略的重要一步。但未来,如何将软件能力与电动化、智能化平台深度融合,如何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用户数据闭环,才是决定其能否在中国市场持续领先的关键。

整体来看,保时捷发布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其“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实质性落地。在智能汽车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豪华品牌唯有真正理解并响应用户需求,才能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时捷此举,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观察的本土化样本,也预示着高端汽车市场的竞争维度正从“机械性能”全面转向“数字体验”。